close

來到位於台灣最南端的恆春半島,浮現在你腦海中的印象,會是什麼?是美麗的田園景致,優美的山海風光,還是傳唱不墜的古老歌謠呢?

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,這些年蓬勃發展的觀光產業,也許是它給人最深刻的印象,在這個人口約末三萬人的小鎮,因為得天獨厚的天然景觀,每年都吸引了數百萬的遊客來到這裡,但是伴隨而來的,卻是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之間的掙扎,被過度干擾與破壞的環境,讓許多在地人開始警覺,再多的資源總有消耗殆盡的一天,在恆春土生土長的王伯蓮,就是其中一位。

她是慈濟在恆春的第一顆種子,每次到了觀光旺季,她就會在週末一大早號召一群志工,來到平時遊客如織的海灘,進行淨灘的工作。

王伯蓮說,這些年環保意識高漲,再加上許多單位陸續投入淨灘行列,海灘上的垃圾比起往年已經少了很多,不過聊起這幾年在墾丁舉辦的音樂活動,大量人潮湧入,對環境造成的重大衝擊,至今還是讓她記憶猶新。

除了向大家高聲疾呼,加入愛護大地的行列,這群志工們還主動出擊,向當地的民宿業者推廣環保概念,例如這一家位於墾丁的民宿,從六年前開始,每個星期,王伯蓮都會跟其他志工定期來到這兒,鼓勵他們從最基本的資源分類開始做起。







墾丁的民宿業的蓬勃發展,帶來了人潮也帶來了錢潮,當然相對的就是帶來了垃圾,要改變原本的習慣並不容易,儘管只是簡單的動作,這卻是靠著王伯蓮鍥而不捨的推廣,才有現在的成效,而她的熱情也感染不少人一起加入志工行列。

除了人力捉襟見肘之外,面對當地特殊的自然環境,志工們還有一個挑戰得要面對恆春著名的落山風,每年十月到隔年三月,長達半年的時間裡,動輒宛如颱風過境的十級風速,時常得要跟風賽跑的趣事,王伯蓮到現在都還記得。

回想起十二年前,她開始推動環保的時候,王伯蓮說因為沒有場地,自家旁的空地就是現成的環保站,儘管受制於狹小的場地,剛開始投入的人數並不多,但這卻沒有澆熄她的熱情,一直到兩年前,慈濟志工郭林對無償提供一塊佔地六百五十坪的土地,讓志工們興建環保站,有了據點也成了轉機,投入環保志工的人數開始倍增,現在,整個恆春鎮已經有超過三十個回收點,將近四十位環保志工,一年的回收量約一百二十公噸,這個數字也許並不傲人,但卻是王伯蓮和志工們從無到有累積的成果。

王伯蓮的先生盧恆祥,跟她一樣是在恆春土生土長的在地人,因為從事農業機械的維修工作,環保站裡有什麼東西需要維修,有一雙巧手的他,就會承擔下這個任務。

超過三十年的婚姻生活,累積了厚度也累積了情感,王伯蓮說,每當志工沒有人手的時候,先生總會體恤她,適時的跳出來補位,當她的最佳後盾,讓她能沒有後顧之憂的投入志工行列。

如今環保站終於有了新的據點,每次到了星期六下午,在這個田裡面的環保站,就會有不少人全家出動來這裡做回收。







有不少原本在外地求學的孩子,也趁著假日跟父母一起來到這裡親自參與,裡頭甚至不乏許多祖孫搭檔一起投入,更有家長是因為孩子的鼓勵,才開始加入環保志工的行列,而這跟王伯蓮走進校園,希望能將環保教育、向下紮根有很大的關係。

在團康中,用寓教於樂的方式教導孩子認識環保的重要還不夠,每個禮拜三的早上,王伯蓮還會跟著其他志工開環保車來到恆春鎮上的僑勇國小,用身體力行的方式,帶著學生們一起從做中學,順便給他們環保教育。

不只努力的讓環保種子在恆春生根茁壯,王伯蓮也把腳步擴展到恆春的鄰居,滿州鄉,儘管剛開始一切起頭難,所幸有不少夥伴陸續投入。

兩年前才跟著先生搬回故鄉的慈濟志工張錦雲,她是滿州鄉第一位慈濟委員,對於環保的推廣,她有著刻不容緩的感受。

讓張錦雲感到急切而憂心的,是不少當地人喝酒的生活習慣,因為回收的利潤微薄,導致回收的狀況並不理想,路旁經常可見許多散置的酒瓶,志工們經常得挨家挨戶把酒瓶裝上車。

滿州鄉的幅員比起恆春鎮更遼闊,人口卻不到恆春的三分之一,無形之中增加了回收跟拓點的困難,要怎麼突破這些困境呢,在這裡,老人家的口耳相傳,是張錦雲覺得最有效的在地優勢。

環保車繼續馬不停蹄的穿行在恆春半島的土地上,午後的陽光儘管炙熱,卻阻擋不了王伯蓮跟張錦雲這對最佳拍檔,努力想要讓故鄉恆春、讓山海恆美麗的決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9873024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